中新網北京5月4日電 題:中國青年理想日趨個性多元 迷失與守望中負重前行
  作者:白琥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與95年前多數人立志於為救國圖存搖旗吶喊有所不同,當下中國青年的理想更趨個性、多元。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他們“負重”前行,“匍匐”逐夢。
  在這樣的節日里,我們當應關註他們的理想,關註他們為實現理想付諸的努力,關註現實壓力下他們的迷失和悵惘,關註他們與若即若離的未來之間那段未知的距離。
  百年社會變遷劇烈 青年理想日趨個性多元
  與1919年中國被列強競相瓜分的社會現實不同,如今的中國社會獲得了千百年來未有的發展,而青年的境遇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下的中國青年,不再為救國圖存搖旗吶喊,他們的理想以及理想的實現途徑也日趨多元化。
  中國人的理想總是和家庭緊密相連,青年人的命運往往與家庭的命運聯繫在一起,36歲的“老青年”程剛正是如此。
  “我的家鄉是北方一個普通小鎮,我的家庭並不富裕。我的理想就建立在這樣的物質基礎上,年輕時候,我希望我的家庭過上幸福的日子,改變家裡的貧困就是我的理想。”
  在上述目標的支撐下,程剛主攻醫學,專註於自己的職業生涯,最終拿到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博士學位。
  如今,在親友的眼裡,已經是某知名外企亞太區副總的程剛有房、有車、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是一個“標準”的成功者。而他卻告訴記者,與“成功者”這些別人送給他的華麗標簽相比,他更看重自己為理想做出的奮鬥。
  “我的經歷總結起來就是‘努力’兩個字。中國人強調‘三十而立’,我三十歲的目標完成了,但是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
  隨著社會發展的多樣化,理想已不再是某些事業的專屬名詞,有的人希望成為官員實現政治抱負,有人的理想則是自己做老闆為人生贏得自由空間。而在龐民利看來,“理想”二字則與“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龐民利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支撐我奮鬥下去的,是我對家庭的憧憬,一個快樂的家就是我的理想。”
  28歲的龐民利來自江西,2009年從南開大學畢業後,他隻身到山東做外貿,如今已在這裡娶妻生子。
  龐民利告訴記者,畢業後直到現在,他每天平均要工作十多個小時,目前年薪逾五十萬,做起了老闆。“每個人對理想的定義不同,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理想,但是通過奮鬥為自己贏得美好生活一定是理想的一種。”
  奔忙、壓力、生存 負重前行成青年生活常態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如此描述成功的花為盛開做出的一切。而對於正為理想四處奔波的青年,面對競爭激烈、壓力巨大的現實,終日奔波、負重前行,正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伴隨著中國城市化大幕的拉開,大批青年開始以城市為中心聚集。80後青年進城務工者楊光就是其中的一員。
  然而,在北京某世界500強企業工作一段時間後,楊光萌生了撤回河北老家的念頭,他告訴記者,此時他的心情和幾個月前坐上發往北京的長途汽車時的感受截然相反。
  高中畢業後,因為家庭條件困難,沒有繼續讀書的楊光選擇了打工這一候鳥式的生活。“最近幾年一直在奔波,天南海北都去過,這次來北京是因為公司的薪酬不錯,希望自己能穩定下來,把妻子和孩子接到北京生活。”
  “但近距離和這個城市相處了一段時間才體會到,大城市物價高、生產流水線上的枯燥工作、自己又沒有競爭力謀求晉升,想在城市裡擁有自己的生活確實不容易。”楊光無奈,“但是回到發展機會匱乏的家鄉小城,我又該怎麼生活呢?”
  楊光等新生代進城務工者在奔波之中感受到迷惘,相比之下,擁有高學歷的蹇超們亦面臨著相似的困境。
  記者見到蹇超的時候,這位久居北京的浙江人剛剛和客戶達成一單生意。自稱實用主義者的他,上班時是某互聯網公司的白領,而下班後,則是一個銷量不錯的淘寶店店主。
  “掙大錢、買房買車、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就是我的理想。”蹇超套用一句流行的網絡語跟記者開玩笑。
  然而,玩笑終歸是玩笑。蹇超告訴記者:“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北京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各方面壓力太大,又在行政等方面對外來人口有限制,即使拼命努力,理想也很難實現。”
  囿於房價、戶口等多重限制,在大城市求學、打工的外地青年“過客心態”泛濫,時刻準備著“逃離北上廣”。而中小城市“不看能力看爹地”的競爭環境,又逼迫著年輕人上演“逃回北上廣”的悲情劇目。
  迷失在大城市和家鄉之間不知何往的青年不在少數,蹇超只是其中之一。“我像一顆漂浮不定的蒲公英,每天努力,但找不到能落腳的地方。”他說。
  守望理想、公平競爭 青年需要看得見的未來
  列夫·托爾斯泰曾將理想喻為指路明燈,但這盞燈能為青年們照亮多遠的未來仍然存疑。不可否認的現實是,社會競爭的白熱化、城市普遍存在的準入門檻,讓不少青年意識到理想實現空間的有限。
  面對這個物欲橫流、壓力倍增的時代,不少人將現實社會同上世紀80年代做比較,懷念那個充滿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的時代。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青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廉思就此指出,“目前青年人的受教育時間普遍延長,導致其對社會的認識更多是在學校里完成的,其對社會是有一定的情懷和追求的,但當他們進入社會之後,大學時培養的心理又會被現實打破,導致了他們對未來的不安之感。”
  然而,亦有觀點指出,青年人對理想的激情和社會上流行的不安之感的矛盾,其實和當下社會沒有創造適合年輕人理想生長的“土壤”有關。
  對此,廉思指出,不同青年人的起點不一樣,所以社會要為青年人創造更加平等的平臺和發展機會。
  “每個人都有改變自身境遇的機會,青年人的未來一定要看得見,不能給青年許諾太遠,能夠看得見的地方是青年人精神世界的一個很重要的支柱。”廉思呼籲。“要給年輕人實現夢想的機會,要給機會讓他們創造出未來。”
  “國家應該從制度和法律上保障青年起點公平、資源合理分配,為所有人構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良性的社會流動機制。這樣,每個青年都能公平地奮鬥。”
  此外,廉思也強調了充分尊重理想的必要性。“人們應該意識到,很多歷史都是由那些富有理想主義的、不合群的、甚至是癲狂的年輕人所創造的,我們要充分尊重理想,我們並不知道誰會是下一個喬布斯。”(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完)  (原標題:中國青年理想日趨個性多元 迷失與守望中負重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befhdwfkyf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